“我心中刮起了一阵海啸,但我只能静静坐在那里,不让别人知道”
这是一名刚刚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,在家人都走后对我说的话。
不习惯把他们称之为“慢性病患者”或者“绝症患者”,
他们可能只是运气差了一点点
美国精神病学家、著名的临终关怀心理创始人 Kubler Ross 在她的著作《死亡与垂危》中阐述了她的观察和研究,提出“不幸”患者的5个心理阶段:
1.首先是否认,因为损失无法想象,无法想象惨剧真的发生了。
2.然后对所有人感到愤怒,恨他人比自己好,恨自己无能为力。
3.接着是交涉,“恳求、祈求、倾己所有”,甚至出卖灵魂,只为换取哪怕多一点的机会。
4.当交涉失败愤怒难以控制,陷入消极、绝望。
5.直到最后不得不承认已经无能为力,于是放手,最后接受事实。
Question: 不打扰是最大的温柔,共情、换位思考?
Answer: 哪有什么感同身受,人生注定要独自前行
??? 那么,如何“相对”合理地去“安慰道他们?
年轻的时候在心血管科实习过,带我的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高年资医生。一次查房查到一个“慢性心肾综合征”的病人。
当时病人的心功能、肾功能都已经很差,已经到了非透析不可的地步。病人知道后很绝望,觉得自己是风烛残年,消极的情绪都写在脸上,开始抵触所有治疗。
老师特意没表现出一丝同情和怜悯,还是一如常态道:“别紧张,你以为是七八十年代啊,现在国内透析超过15年的大有人在,你看你今年72岁,再给你个15年,活到87岁够不够!”。
后面病人思考了下,又开始配合治疗。
时隔这么多年,这次不典型的谈判case一直记忆犹新。
第一、告诉患者真实信息: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在恰当的时机将诊断和治疗的信息告诉患者。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副作用,并进行解释和心理辅导,这有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,使患者对治疗有一个较好的心理适应。
第二、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:许多患者的反应均来自于“XXX疾病等于死亡”的错误认知。应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疾病的科学知识,及时适应患者的角色,配合治疗。
露薏丝·卡柔(Louise Carroll)于《安慰》一文中也写道关于哀伤的人:
“虽然看不出他眼中含着眼泪,但是身体上的触碰和爱的关怀一定让他的内心为之温暖。"
往后,他也许记不得当时人家说了什么,但他将会记住那份温暖和亲近。那将会有一层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,帮助他度过艰难的时光。